李太瑞:传奇式的人生经历
李振旭
九十年的人生岁月,传奇式的人生经历,李太瑞的人生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一个甲子的奋斗历程,展现了祖国的发展进步。
颠沛流离 读书求学
李太瑞,1928年出生于黄河故道、沙丘连绵的黄土小村广宗县周田庄。父母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农闲时间从事商业活动,家境较一般人家殷实富足。7岁,李太瑞开始在本家六爷开办的私塾上学,两年后到县城小学学习。此时,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29军兵败如山倒,沿平大(北平——大明)公路撤退;地方官员弃职逃跑,大小股匪趁机兴起,抢劫绑票无所不为,作为医生和传教徒的祖父也不能幸免,被土匪劫为人质,家人只好把用于看家护院的一把手枪交出,土匪才放人回来。为保生命,一家老小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
鬼子占领县城,李太瑞无法继续学业。但是天真少年,懵懂已开,求学的愿望无法阻挡。为了继续求学,家人先后送李太瑞到临清基督教育英小学、邢台天主教义德中学附小读书(因教会学校有西方背景,鬼子不敢进校胡作非为。)。此时,鬼子在广宗县的集镇建立据点,在交通要道和较大村庄修筑碉堡炮楼,不断组织敌伪军出城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致使许多人背井离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祖父决定举家迁往bet9登录网站区,依托邢台基督教长老会定居。于是,一家人扶老携幼离开老家,父亲在邢台西大街开磨坊从事粮食生意。有了父亲的接济,李太瑞得以在义德中学继续初中学业。
1943年,冀南大旱,田地荒芜,颗粒无收。日伪军的搜刮抢劫进一步加重了灾难,成千上百衣衫褴褛逃荒要饭的难民涌入邢台城。李太瑞刻骨铭心地记得,在西街口的阁门二层楼上驻扎着一个班伪军,潮湿的门洞内有一个排水沟,难民们挤在一起住在里面,不时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卖儿卖女更是司空见惯。抗战八年,日本投降。国民党为抢夺胜利果实,派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率军自安阳北上进犯解放区,到达距离邢台只有一百多里的码头镇。当时,邢台刚刚解放,人民政府动员市民疏散。李太瑞辗转来到北平,进入位于府右街的失学辅导处临时中学读高中。由于学校经费紧缺,又被层层克扣,学校吃住条件很差。每顿饭只有两个黑面馒头和一碗菜汤,他不得不经常饿肚子上课,身体迅速消瘦;20个同学一起住大通铺——用几块砖垒边墙,在地上铺些谷草,上面盖上苇席就是各自的安乐窝了。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青春年少的李太瑞不惜力气,他托关系找了份抄写员的工作,每月所得报酬能够买两大袋面粉。能够吃饱饭,这在当时真是莫大的满足。于是,李太瑞集中精力攻读高中课程。1947年夏天,上海国防医学院到北京公开招考。他报名参加考试,顺利参加了面试、体检,被录取到全国只招收十余人、在北平只录取两人的的放射医学诊断班。之后,从天津乘坐“长城号”客轮赴上海求学。
见宋美龄逃回大陆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国防医学院坐落在上海翔殷路五角场附近,也就是现在的第二军医大学所在地。院长林可胜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协和医学院首位华人系主任,是我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蜚声国际的生理学家,抗战时创办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站,成立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和前线战时医院,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林可胜将各军医学校和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调整组建为上海国防医学院,创建军医教育制度,着手培养中国自己的军医人才。进入国防医学院学习,为李太瑞日后报效祖国和人民奠定了专业基础。
1947年9月的一天,学生们接到学院通知:国家最高领导人要来视察。于是,全院上上下下忙了起来,搞卫生,抓内务,发床单,配桌椅,宿舍教室布置一新,伙食也有极大改善,学员们还搞了三次队列演练。一周后,李太瑞和同学们早早列队,排列在学校广场上等候。九点多钟,20多辆汽车驶入广场,乐队高奏迎宾曲,众长官簇拥一位女士走了出来,大家这才明白,蒋介石没来,蒋夫人代替他来了。欢迎仪式结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上课,蒋夫人又到教室视察。李太瑞近距离看到了宋美龄:流行的飞机式发型,身穿华丽的套装长裙,脚穿摩登高跟鞋,虽年已五十,但风姿绰约,看似30岁左右,一切都是时髦的夫人派头。
1947年,国统区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同济大学一进步学生到国防医学院串联,住在了李太瑞的宿舍,这一“越轨”行为被校方发现,李太瑞等三位学生受到禁闭三天、开除学籍留校观察的处分。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消灭了国民党长江以北精锐部队,彻底动摇了蒋家王朝的根基。年底,上海国防医学院被迫迁到台湾,李太瑞与同学们一起从上海登船到达基隆港,在台北市郊区安营扎寨。此时,学校只组织学生出操和训练,没有正式上课,管理比较松懈。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看到国民政府的贿赂公行、腐败无能,他感到国民党气数已尽,决定趁着混乱寻找机会逃回大陆,争取再次进入学校完成学业。主意已定,立即行动。一天中午,李太瑞穿着军装偷偷溜出学校,来到基隆港,走近“华联”客轮,对警备人员谎称送人,得以顺利登船,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回到了上海。
聆听陈毅讲话
到上海后,李太瑞找到本家在银行上班的哥哥借了些钱,在闸北租了一间潮湿肮脏的贫民窟住。为了维持生活,每天批发报纸沿南京东路到中山公园一线卖报。一个多月后,上海解放了。他找到军管会求助,被介绍到华东军区卫生部登记,工作人员告诉他,军医学校一时成立不起来,上学要等通知。两个月后,适逢华东军政大学招生,李太瑞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在徐家汇圣约翰大学参加了语文、数学、时政、历史地理四个科目的考试和面试,十天后在《解放日报》看到了录取通知。
1949年底,李太瑞和朝气蓬勃的同学们一起来到南京孝陵卫军政大学新校址。通过对两个时代、两个军队、两个政党的对比,李太瑞深感中国已经走进意气风发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灾难深重的中国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富强。回忆军大生活,令他终生难忘的是开学典礼时见到了陈毅校长,聆听了陈毅校长《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陈毅校长明确而坚定地对学员门说:“今天你们找人民解放军找对了,加入华东军政大学也加入对了,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判定一切的标准。为人民服务是艰苦的,是要下决心奋斗的,20年、30年、50年都要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他还针对学员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用富有哲理的语言,阐述了“家庭与革命、生与死、苦与乐、个人兴趣与革命需要”等方面的关系,紧紧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为全体学员改造世界观指明了方向。
军大的生活既紧张又丰富多彩。李太瑞和同学们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开垦菜地,掘地、除草、施肥、浇水,大家不怕苦,不怕累,耕种希望,收获幸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素养、任劳任怨的作风,成为一生的财富。李太瑞对自己踏入社会的点点滴滴进行了认真剖析,学校组织部门对其去过台湾的事实进行了调查,认定为“历史清白”。经过一年的学习,李太瑞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加入共青团并留校在华东军政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担任见习医生。当时,放射科只有两个人,由于人手少,工作勤奋,一年后李太瑞感染了结核病,不得不住院休养。朝鲜战争爆发后,李太瑞随军政大学病员转到老解放区山东泰宁县休养,与从朝鲜战场转移来的伤病员一起编为山东康复医院。李太瑞边休养边带病工作,不分昼夜地带着小发电机到山东省第一、四、七康复医院巡回透视照片。几年间,他先后转战桓台、兖州、济宁、济南等地为伤残军人拍片诊疗。1956年,伤病员陆续痊愈出院,李太瑞个人荣立三等功,按照组织安排转业到淄博市第一医院工作,其军旅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为人民服务
李太瑞转业到地方后,在淄博市第一医院成立了放射科。当时,做透视检查的诊断医生只有他一个人,工作异常忙碌,因接触放射线过多,三年后白血球降到3000以下。1972年,新华医疗器械厂试制了两台钴60治疗机,李太瑞参加了产品鉴定会。会议期间认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两位教授,了解了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从而萌生了利用钴60治疗机做好肿瘤治疗工作的想法。于是,经多方协调向医疗器械厂要到了一台钴60治疗机。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他主动申请去省肿瘤医院进修半年,期间听说省立医院有闲置的镭锭100毫克,就主动向淄博第一医院领导写了报告,经市里批准后买了回来,从而解决了妇科腔内治疗问题。1973年春天,李太瑞结束了进修,回医院筹建放疗室。他克服了没有图纸、缺少资金等重重困难,到省计委审批了45000基建费,到卫生部器械局要到了购买深部X线疗机的批文,并亲自在工地看管器材,直到完成了放疗室的筹建任务。1973年11月放疗室正式开诊,当时山东省只有济南、青岛和淄博有此种医疗器械,淄博医院的设备能量居省内第一位。
1977年五月初,李太瑞与山东省援藏医疗大队的同志们登上了西去的火车。一到服务地,李太瑞就帮助白朗县医院建起了小型放射科,开始为藏族群众透视拍片。之后,他又携带X线疗机和小发电机与同事们组成下乡巡回医疗队,深入农牧区为群众治病。随着透视工作的开展,李太瑞发现农民患肺结核病率很高,提出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结核病普查的建议。在淄博医疗分队的支持和藏族医生的协助下,他用毛驴车或马车拉着医疗设备,逐个村庄为藏族同胞透视普查,发现肺结核病和其它病一律拍片确诊,免费发给病人药品,农牧民感激万分,“吐吉其(感谢),吐吉其”不绝于耳。上山爬坡,拐弯迂回,前后300多天,李太瑞走进了全县133个生产队中的122个,透视拍片18300余张,占全县人口的66%,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06人,其他心肺等病人100余例,并对诊察出来的结核病人进行了及时治疗。李太瑞详细记录了普查结果,据此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写出了《白朗县农村肺结核调查报告》论文,上报到日喀则地区卫生局,为该县防止结核病打下了基础。给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军大立下终生志,服务人民党考验。党是灯塔指明路,我是海上夜行船。继往开来岁月长,毕生愿望终实现。”1979年,医院党委批准李太瑞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真诚而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